2)第1890章 剑指东瀛(圩八)伏击,真来了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段。

  当然,东亚文明起源在中国,所以类似于焙烙玉的火攻手段实际上也是从中国而起,北宋《武经总要》对类似手榴弹状的炸弹称为“铁烙锥”,日本的“焙烙玉”其实就是沿袭此称呼。

  中国后续发展出来的类似武器就更多了,大明时期的火器那真叫一个五花八门,如高务实军改后明军已经淘汰的“飞火神鸦”,从效果来看就很像是集中发射式的焙烙玉——进化版了属于是。

  高务实出于简化后勤的考虑,极大的削减了明军火器种类,远程重火器被直接砍到只剩两大类,即火炮与火箭。

  火炮方面,由于二十多年过去还是没能搞出真正意义上的开花弹,因此主要依靠重型实心弹丸的冲击力来攻坚与杀敌。

  火箭方面则还保留了一些爆炸、点燃等功能,但也是依据不同规格的火箭来分别达成作战目的。至于以前还有一些所谓“毒烟”类的火箭,就被高务实给砍了。

  倒不是他圣母心发作拒绝毒气弹——这年代又没有日内瓦公约限制大明,主要是现阶段的所谓毒气效果太差,而想要效果好,则成本又完全不可接受。

  在高务实看来,除了西南某些地区可以因地制宜搞出一些低成本毒物,真正大批量生产、保存、运输战场能用的毒物基本不可能。这是需要强大的化学工业才能做到的事,现在根本不具备那样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

  言归正传,日本水军过去一直在挨焙烙玉的打,战术思想当然会被“防焙烙玉”局限,而对于已经转型的明军火炮作战理解不足。

  他们自认为给战船覆盖一层薄薄的铁皮就能提高防御,这在受高务实战术指导而生的京华两洋舰队眼里纯属扯淡。

  就您那最多几毫米厚的铁皮,居然指望能防炮击?该砸烂的照样砸个稀巴烂好吧。

  然而在风帆动力时代,战船的航速本来就很有限,用后世的计量标准来看,绝大多数时候只有7、8节,最快可能也就十多节。

  这种情况下,你木质战船的水线上全身覆铁几毫米,那肯定严重影响航速了。这不是鱼与熊掌挑一个的问题,而是鱼与熊掌都不要,我偏要选一根鸡肋。

  藤堂高虎和胁坂安治其实都已经通过刚才的交锋发现了航速问题影响很大,但这个问题显然不可能立刻得到技术性解决,只能进行临时战术性调整,也就是藤堂高虎提出的两翼包抄,中间突进。

  问题是,明军四舰会怎么办?

  日军的变阵已经被明军四舰查知,高利川轻哼一声,道:“倭人黔驴技穷,尽搞这些没用的。他小船过来打不过,大船过来我能走,似这般看似四平八稳的轻两翼、重中军打法,我只需猛攻他一翼即可破之。”

  身边的大副笑道:“打是好打,可是舰长,咱们的任务可不是击溃

  请收藏:https://m.bqgsp.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